消防工具的变迁史
更新时间:2017-03-29 10:20:08
随着时代的变迁,灭火器具也有所发展。古代灭火的器具极为简单,主要是一些盛水的大水缸,此外,还有一些形状长圆、备有提梁的水桶,较先进的要说就是水袋、水囊之类的了。
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,可以装三四百斤水,袋口绑起来,插进一根去节的竹子,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,出现火险时,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,向着火点注水。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,里面装着水,起火时,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,水囊被烧破,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。
唧筒
明代一种被称为“唧筒”的灭火装置出现了,这在当时应该称得上是较先进的设备。据记载,“唧筒”的特点是“简是长竹,下开窍,以絮囊水杆,自窍唧水”。它既能汲水,又能排出水。
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两种唧筒。一种是水铳式唧筒,外表象水枪,其实是一个能够上下伸缩的套筒。将它立放在水缸里,提上套筒,水便吸入其腔,再压下套筒,水即从喷口处射出。这种唧筒由两具太监操作,射程可达20多米,能将水射到宫殿的檐口处灭火。唧筒在当时不仅用于灭火,更多的平时用于灌溉。
太平缸
作为明清两代国都的紫禁城,由于里面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,极易着火,为了以备救火之需,便在很多宫殿前面放了大水缸,名为“太平缸”或“吉祥缸”,当时共有308口这样的大缸。
水龙
水龙是清代出现的引水灭火工具。其工作原理是一压一抬木质手柄,装在桶里面的水受压就会通过软水管喷出来,这时只要将软水管对准着火点,就能灭火了。早在同治年间,老城就有民间自发成立的消防组织“水龙局”。
清代诗人吴东发在观“水龙”表演后写了一首诗,其中有“数人并力动枢机,呼吸纵送在复右”的描述,属于人力水泵之类的灭火器具。
不同的地方,“水龙”的长度和设计有所不同,但基本都是下端宽、上端窄、长约1.3米,重4-6斤。“水龙”构造分里外两层,里头一层用铜制作,可以上下压动和拉伸;外面一层有的是用铜,有的用生铁,也有的用5块长长的竹片将外套包裹以防其变形。水龙底部是花篮底的铁圈,铁圈上有密密麻麻的孔,以便水更容易被压出。
洋龙
西方现代消防科技,通过租界当局的引入,促进了上海消防的大飞跃。1856年,公共租界从国外进口手揿泵和机械消防装备。此后,上海开始使用以燃煤获得蒸汽作动力,推动泵浦活塞快速上下,抽压出水的蒸汽机救火车,人们称之为“洋龙”。
蒸汽救火车
1867年,上海消防有了蒸汽救火车和水龙带。当时,工部局火政处装备情况:第一、第二、第三消防队均有手摇救火车;第四消防队配有蒸汽救火车;还有钩梯队,从旧金山买来水龙带,引进部分灭火器材。工部局耗资2000两,从宝顺洋行购买了第一辆亚摩斯开格蒸汽救火车,标志着消防装备由原始人力向机械动力的发展迈进了一步。此后,又成立了“水枪”蒸汽救火车队和维多利亚蒸汽救火车队等几个救火车队,并添置了一批消防器材。
1919年,工部局开始将5个消防队的马拖曳的蒸汽机更新为内燃机的马达泵浦消防车,淘汰了马拉的拖车。消防装备进入机械化时代。